x
A+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聚焦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和高质量发展 长江多留“绿”,少留“遗憾”

摘 要

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要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中国环境报记者张倩

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要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就生态环境保护热点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下一步要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尤其是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里面确定的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尽快能够见到成效。   

全国两会开幕前夕,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在京联合召开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进视频会,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治理,重点突破,坚决打好打胜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今年全国两会上,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重要话题。   

合力攻坚,持续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   

2月26日,生态环境部向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紧急发函,以共同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为确保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部将启动8个专项行动,通过突破重点,带动全局工作,落实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   

近两年,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及沿江11个省市,先后制定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导支持11个省市初步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同时还开展了“三线一单”实施方案的编制试点工作,并推动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这些举措推动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去年,湖南省全面完成中办督查反馈问题整改,长江岸线整治效果显著。”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这样告诉记者,“关闭拆除长江岸线岳阳段全部42个泊位、13道渡口,暂停11个泊位建设,8个规模以上排污口已全部达标排放,43处排渍(涝)口已完成整治销号41处,有序有效地推进了生态环境修复,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介绍道:“2018年,四川省87个国家考核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到88.5%,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   

在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企业环保主动意识与自觉行为对推进长江污染防治影响深远,沿江企业既有“当下计”,也有“长远谋”。   

“我们主动申请关闭沿江4个企业排污口,压力的确有,但效果也是不错的。”全国人大代表、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国璋说,“不仅如此,为了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我们投入了13亿元,组织把长江两岸离岸较近的装置搬迁,在搬迁中实现升级,此外投资了10.7亿元对全部环保设施升级改造。”   

尽管不少沿岸省市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长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在3月11日的记者会上,李干杰部长说,确实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形势还是非常严峻。   

加强顶层设计,高质量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目前,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面临诸多挑战。一些省市存在生态修复保护任务重、沿江化工园区缺乏建设经验和规范引导、生态修复保护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引起两会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   

来自川、渝、滇、黔的数十位全国政协委员今年提交联名提案,建议高质量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长江多留“绿”,少留“遗憾”。   

这项提案的发起人之一、四川省政协主席柯尊平表示,在国家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同时,在地方层面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和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此外,还应加快立法进程,为实现长江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对于加强跨区域的协调联动机制,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深表认同:“我认为应突出重点,建立从源头上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修复的协调机制,形成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同时,构建长江生态环保全覆盖无死角的全流域、全过程协调机制。整体联动,逐步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完善多元化投入保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机制。”   

谈到长江生态修复缺乏资金的问题时,于会文建议首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项目补助力度。发挥中央资金对地方和社会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其次,拓宽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项目补助范围。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补助在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中的比例,增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第三,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为评估生态保护资金的使用成效,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针对性的生态质量目标评估考核体系。严格进行生态环境监测与绩效评估,建立综合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和人才队伍,增强生态环境综合监管能力。   

为长江“减负”,推动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超过45%,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走廊,但同时,区域范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在全国占比49%。   

长期以来,上中游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化工园区缺乏科学管理、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机制落后等问题仍然存在。要为长江“减负”,还需在园区、产业结构和相关机制上下足功夫。   

当前,化工园区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吕文艳建议,应当有针对性地逐个“攻破”,针对化工园区混合污水的水质特征和排放特点,应制定化工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范,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配套设施,推进园区废水达标排放;针对园区内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在预处理、输送、计量、排放、接管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   

此外,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张家胜带来了“宜昌经验”。他表示,2018年,宜昌继续推动“关改搬转”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并引导符合标准的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重点围绕专用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化学制药、节能环保等新领域发展。去年宜昌经济增速达到7.7%,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在破解“化工围江”的困局中迎来了“破茧新生”。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9%,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局。   

作为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省在过去两年多来加快推进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新产品开发、智能制造、节能减排、两化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化工产业提档升级。   

园区管理规范了,产业结构升级了,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新动能。王济光认为,创新沿江地区的协调机制,对高质量发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王济光建议从中央、地方、项目三个层面着手。在中央层面,建立宏观协调机制,统筹沿江各地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的关系,推动实现上中下游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在地区层面,建立省级协调机制,通过横向合作协调沿江三大城市群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形成差异化协同发展。在项目层面,建立企业合作机制,探索形成沿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化解旧动能。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日期:2019-03-13 所属分类:部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