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近年来,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新城区”奋斗目标,统筹推进水生态保护、矿山综合修复和国土绿化行动,努力营造天蓝、地绿、水秀的良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以“两山一河”(紫山、大磨山、滏阳河)生态修复为抓手,推动全区生态环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美丽蝶变,成为名副其实的邯郸城市后花园。紫山、大磨山由昔日工矿废弃地变成今天生态风景区,年游客量达60万人次,荣获“河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人民日报等媒体以“生态改造 让废弃矿山变城市花园”为题进行报道;滏阳河由河道脏乱、行洪不畅的臭水沟变成岸绿景美、水清河畅的生态旅游带,在全市树立了“丛台标杆”,邯郸市委、市政府专门刊发该区经验做法,多位市领导给予肯定性批示。多位国家和省、市领导同志分别到“两山一河”现场调研,并予以充分肯定。
(生态修复后的紫山 摄影:刘佳)
一、丛台区“两山一河”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丛台区将“两山一河”生态修复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举全区之力进行推进。区委书记、政府区长亲自挂帅,高标谋划部署,严格督导推进。成立攻坚指挥部,区委副书记任政委,区政府副区长任指挥长,24个成员单位全面参与,在规划编制、产业培育、土地保障、项目审批、资金使用、工程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推进“两山一河”生态修复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聘请专业团队,高标规划设计。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委托中国美院景观设计研究院等专业团队制定紫山、大磨山、滏阳河生态修复工程整体规划,为高标准推进“两山一河”生态修复奠定了基础。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进行高标准景观打造和基础建设,打造生态旅游景区。紫山风景区注重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大磨山坚持“与紫山风景区互补配套”定位,突出运动、休闲、度假功能。滏阳河则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高质量发展带。
(生态修复后的大磨山 摄影:白晓辉)
(三)坚决拆违治乱,腾退修复空间。坚持“以拆促建”理念,对乱搭乱建进行全面拆除,为“两山一河”生态修复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紫山区域,4家煤矿全部关停,100余家煤场全部取缔,30万吨散煤全部清理。大磨山区域,全部拆除煤场28家、型煤厂2家、石料厂1家、养殖场6家、宅基地14片,腾退土地300余亩。滏阳河区域,拆除违建161处4.3万平方米,清理建筑垃圾19.2万立方米。
(四)坚持综合整治,优化生态环境。紫山、大磨山区域生态修复,结合西部生态示范区建设高标准推进。紫山区域完成绿化6500亩,植树80万株,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6%提升到现在的96%。大磨山区域栽植金枝槐等乔木3500棵,古海棠等景观植被50万棵,金鸡菊等地被类植物220亩,整体绿化面积达3200亩。通过综合整治,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错落有致、色彩多变的生态效果,有力提升了紫山、大磨山区域整体形象。
滏阳河区域,累计完成河道清淤扩挖14.2公里,险工段防护5.37公里,淤泥清运215万立方米,河道防洪能力提升到50年一遇。累计完成堤岸加固、堤顶路修建20.5公里,完成堤防绿化、滩地绿化和生态节点绿化86.9万平方米。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整治河湖“四乱”,累计封堵排污口1处,拆除家禽养殖6处,清理河湖垃圾52处5700立方米。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等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安排专人,进行常态化绿化管护和环卫保洁,确保长期发挥滏阳河生态修复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五)大胆解放思想,破解工作难题。一是拓宽筹措渠道,破解资金问题。紫山、大磨山生态修复,先后投入财政资金3.2亿元,党员干部群众捐助资金800余万元。滏阳河生态修复,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资金2亿元,水利专项资金3600万元。“两山一河”生态修复,引入北郊农业、和顺农场等社会资本2.85亿元。二是探索东水西引,破解缺水问题。紫山湖区水源,原来依靠降水和焦窑煤矿疏干水。焦窑煤矿关闭后,失去了稳定水源。为有效解决紫山湖区水源及紫山片区植被灌溉问题,丛台区投资1.1亿元,从滏阳河北湖区域引水至紫山、大磨山区域。引水工程全长16.4公里,扬程160米,每天可引水3万立方。引水工程正式通水,使紫山、大磨山区域因水而灵、因水而美。三是促进同步提升,破解持续问题。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休闲、康养等业态,努力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在滏阳河沿线积极布局生态观光、林果采摘、特色餐饮、乡村民宿等特色产业,使滏阳河变美的同时,也鼓起了村民“钱袋子”。
(生态修复后的滏阳河 摄影:刘佳)
二、丛台区“两山一河”生态修复的经验与启示
丛台区在“两山一河”生态修复过程中,有一些好的经验和启示,对类似的生态修复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一)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高质量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的根本前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两山一河”生态修复工作,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成立专项指挥部,由区级领导挂帅,统一协调,统一管理,保障生态修复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二)高质量的总体规划是高质量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的有力保障。决策落地,规划先行。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在绿化上,保留原有树木,种植本地树种,引入成活率高、观赏性强的树种,致力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错落有致、色彩多变的生态效果;在美化上,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进行高标准景观打造和基础建设,打造生态旅游景区。
(三)拆违治乱是高质量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的“开路先锋”。生态修复,拆违先行。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引导群众理解、支持和配合生态修复工作。生态修复区域内的违建临建,进行全面拆除,为生态修复打下基础。
(四)充足的资金支持是高质量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的物质基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认真研究国家、省、市的政策和支持方向,尽力从林业、农业、水利、交通、电力、土地等系统争取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市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区财政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重点项目开发建设。鼓励当地群众参与小微项目建设经营。
(五)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是高质量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的治本之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大力修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生态经济优势,积极探索符合发展实际的林果产业、苗木产业、林下经济,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林果采摘、特色餐饮、乡村民宿等特色产业,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是高质量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前提。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关乎党擘画的宏伟蓝图能否变为现实。在“两山一河”生态修复过程中,丛台区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推动全区生态环境发生了美丽蝶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一步,丛台区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目标,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努力使丛台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新城区,为奋力开创邯郸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贡献丛台力量。(文/柴招军 白晓辉)
作者单位:邯郸市丛台区委党校